江苏百闻律师事务所电力产业法律服务中心积极关注电力产业发展动态,每月针对电力产业发生的热点事件,以法治视角进行细致梳理与深入分析,力求带来独到且精准的解读,助您洞悉电力产业背后的法治逻辑。
热点事件一 |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25〕632号,以下简称《通知》),为我国充电设施网络布局优化及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百闻解读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27%,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553.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69.23%。然而,充电设施发展面临挑战,现有快充设施难以满足短时间、大规模充电需求,节假日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排队现象屡见不鲜,大功率充电设施普及迫在眉睫。
在规划统筹方面,《通知》强调各地需编制专项规划,并与国土空间规划等进行深度衔接,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严格落实,通过科学布局大功率充电设施,既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也能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协同共进。在建设监管环节,《通知》要求项目建设单位依据《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完成备案手续,政府部门则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强化全过程监管,以此杜绝盲目投资与无序建设,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在运营管理维度,《通知》明确充电企业须保障设备可用率不低于98%,并将运营数据接入政府监测平台,这一要求既契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精神,也确保了充电服务的公共属性与安全稳定。在安全管理领域,相关部门将全面压实安全生产责任,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充电设施,仔细核验设备认证情况,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的全流程筑牢安全防线。而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上,《通知》着力完善充电设施技术标准体系,将国家标准纳入市场准入门槛,通过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不仅能提升产业整体质量,还能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速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通知》的发布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绿色交通发展影响深远。大功率充电设施普及能提升充电效率,缓解用户“里程焦虑”,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通过加强规划统筹、建设监管、运营管理和安全管理,推动充电设施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和国产化替代,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此次四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从法律层面为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提供全面指导,随着政策逐步落实,大功率充电设施将在全国加速布局,为广大新能源汽车用户带来更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
热点事件二 | 省发改委:优化电网侧新型储能规划管理
近日,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印发《关于优化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文件锚定电网侧新型储能规划管理优化方向,以简化审批流程、激发创新活力为抓手,旨在为江苏省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百闻解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等上位法规定,地方能源主管部门负有科学规划与管理本地能源项目的法定职责。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相关通知,严格遵循法律层级效力原则,对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规划管理体系进行细化构建。在分级管理制度设计上,明确30万千瓦以下项目由市级发展改革委纳入规划管理,30万千瓦及以上项目则由省级发展改革委统筹布局,且所有项目均须通过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专业评审,这与国家《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的核心要求形成有效衔接,从制度层面确保项目建设依法依规有序推进。
在政策支持维度,通知明确规定:经市级自然资源与规划部门审批、但未纳入省级规划的项目,虽不适用特定价格扶持政策,却仍可依法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该规定既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权,深度契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所倡导的公平竞争原则,又通过法律授权机制,引导地方政府在法定权限内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构建起多元协同的产业发展促进体系。
着眼于技术创新驱动,通知积极鼓励企业探索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路线,着力推动高安全性、低成本储能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此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关于鼓励科技创新的立法精神高度契合,通过政策引导与法律保障的双重机制,持续提升能源产业的科技含量,为区域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热点事件三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电力企业涉电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5年7月16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关于印发〈电力企业涉电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国能发安全规〔2025〕66号)(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从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高品质用电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出发,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提出一系列规范举措,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电力企业涉电应急预案管理的实施路径,为全面构建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体系提供了有力指引。

百闻解读
国家能源局修订出台的《办法》,首次通过制度化设计,明确界定电力企业应急预案管理的主体责任,并要求企业建立起覆盖预案编制、评审、发布、备案,到培训、演练、评估、修订全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切实增强预案的实战性与可操作性,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筑牢制度防线。
从电力企业角度看,《办法》推动应急管理模式转型,改变“重编制、轻执行”现象。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企业在预案编制时需结合实际评估风险,演练强调实战化,让应急能力从“纸面”走向“实战”。这一转变不仅是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更契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关于应急管理需科学化、规范化的规定,为企业应急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遵循与行动指南。
对电力用户而言,《办法》提升用电安全感。规范高效的应急处置能缩短停电时间、减少停电范围,如应对自然灾害时,完善的预案可保障电力企业提前防护、灾后快速响应,降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确保公共服务安全稳定的精神相呼应,以法律保障为支撑,切实维护了用户的合法用电权益。
行业监管层面,《办法》为能源主管部门提供明确依据,将监管从表面指标延伸至科学性、实效性等深层次内容,通过多种检查方式形成“监管—改进—提升”良性循环,推动行业应急管理水平提升。其监管流程与要求符合《电力监管条例》关于加强电力安全监管、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法律规定,以法律手段为行业监管赋能,强化了监管的权威性与有效性。
长远来看,《办法》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构建的应急管理体系保障电力系统韧性,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电力预期,助力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注入动力。
《办法》的落地实施绝非应急管理工作的终点,而是开启电力应急管理体系迭代升级的全新起点。电力行业各参与主体应深入领会政策核心要义,以制度为纲凝聚多方合力,将科学化、规范化的应急管理机制锻造为守护电力安全的铜墙铁壁,持续为人民美好生活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稳定可靠的电力动能。
热点事件四 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度中国电力市场发展报告》
7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电力市场发展报告》全面总结了2024年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情况。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电力市场在装机与电量方面成果显著。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33.49亿千瓦,新增4.29亿千瓦,其中风光新增装机3.58亿千瓦,累计达14.07亿千瓦,同比增长33.9%。全国发电量为10.0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全社会用电量升至9.8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凸显强劲电力需求。

百闻解读
从法律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为电力市场发展提供保障,鼓励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建设,推动装机增长,满足用电需求,夯实电力市场发展的法律基础。
在市场交易层面,2024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达6.1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9.0%,占全社会用电量62.7%,连续三年超60%,新能源交易电量占其发电量52.3%。各地中长期交易均价0.231-0.505元/千瓦时,较煤电基准价高4.7%,部分现货市场日、实时均价与中长期互有高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中关于电力交易的相关条款,明确交易双方权利义务,保障交易合规,精准反映电力价值。
2024年,我国建成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优化,“1+6”规则体系完善。省间现货市场运行交易376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占44%;南方、长三角区域市场运行,促进资源配置与互济。《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从法律层面规范市场运营,明确辅助服务类型、交易方式和结算标准,确保市场稳定有序。
绿色转型方面,2024年绿电绿证交易激增,绿证交易4.46亿个,同比增364%;绿电交易电量2336亿千瓦时,同比增235.2%且全覆盖。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相关细则,明确绿电绿证的法律属性与交易规则,保障交易主体权益,为能源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法律支撑。
展望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将初步建成,重点完善规则体系、推动跨区交易、实现现货全覆盖等。在此过程中,需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准入与竞争秩序。国家能源局将以《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为指导,深化电改,强化监管,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热点事件五 |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发布
2025年7月31日,《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报告全面复盘了2021-2024年间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深入剖析2024年的发展成果,并对2025年的发展趋势作出前瞻性研判。核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40%。在技术层面,多元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在运营层面,系统调度能力显著提升,行业发展呈现蓬勃态势。

百闻解读
2024年,“发展新型储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实施,明确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确立其“关键调节资源”法定地位,解决项目审批、并网等法律定位问题,为行业发展筑牢法律根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框架下,我国初步构建新型储能发展政策体系。《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规范并网与调度,《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储能定位,电力市场规则将储能企业纳入市场成员,保障产业发展。
2024年,新型储能行业交出亮眼答卷:储能系统调用效能显著提升,多个地区年均等效利用时长突破1000小时大关;56个试点示范项目有序推进,驱动储能技术向多元化方向加速迭代,其中12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工程,成为行业创新标杆;超20项电化学储能全生命周期标准相继出台,从规划设计到退役处置实现全链条覆盖。这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背后是法律保障体系持续完善的有力支撑。
2025年作为新型储能行业迈向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期,亟需构建“立法-执法-普法”三位一体的全链条法律保障体系。立法层面,需加速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配套细则的精准落地:在市场交易机制方面,明确容量租赁、调峰调频等多元交易模式的准入资质、阶梯式价格形成机制及跨区域结算规则;在安全管理领域,制定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检测、智慧消防应急响应、数据安全加密防护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与主体责任清单。执法环节,应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依托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传感等数字化手段,构建储能设施全场景动态风险预警系统。普法维度,需开展“法治护航储能”专项行动,通过行业合规培训、典型案例深度剖析等方式,提升市场主体法律意识,为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夯实“双碳”目标实现的制度基石。